编导艺考知名导演推荐——张艺谋
文章来源:网络 2018-03-28 09:34:00
一、早期经历与作品
1950年生于陕西西安,18岁在农村插队后专业到陕西咸阳国棉八厂当工人。但因喜好摄影,,他选择了走上艺考这条路,经过自己的努力几次失败后终于与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学习摄影。毕业后分配到广西电影制片厂担任摄影师。1985年因担任陈凯歌导演的电影《黄土地》的摄影而获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。之后出演吴天明导演的电影《老井》(1986)并获得东京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。1988年独立执导影片《红高粱》并获得第38届德国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而一路走红。之后又拍摄了《代号美洲豹》(1988)、《菊豆》(1990)、《秋菊打官司》(1992)、《活着》(1994)、《一个都不能少》(1998)、《我的父亲母亲》(1999)等影片。2002年导演影片《英雄》,作为张艺谋第一部武侠商业大片,在票房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,开创了中国的大片时代。接着又导演了《十面埋伏》(2004)、《千里走单骑》(2005)、《满城尽带黄金甲》(2008)、《三枪拍案惊奇》(2009)、《山楂树之恋》(2010)和最近的影片《金陵十三钗》(2011)。出拍摄电影之外,他还担任了我国2008年创办奥运会开幕式、闭幕式的总导演,并曾多次应邀担任柏林、威尼斯等国际电影节评委,并先后担任第18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和第6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。此外,2010年,他还获得美国耶鲁大学艺术学荣誉博士称号。2011年11月24日,他获得第五届亚太荧屏奖颁奖典礼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颁发的“亚太电影杰出成就奖”,成为首次获得该荣誉的中国电影艺术家。
二、艺术特色:
1、“个体意识”和“生命意识”的表达:
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文化全球化大背景下,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精英知识分子代表的“第五代导演”们怀着民族振兴的理想,深刻地反思本民族的文化痼结,热切地呼唤民族的复兴与振兴。张艺谋的“红色三部曲”(《红高粱》、《菊豆》和《大红灯笼高高挂》)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影片。其给观众带来视觉中极强的视觉冲击力的同时表达出的强烈“个体意识”和“生命意识”。同时,他还秉持“中国传统文化”批判者的文化立场,通过在电影中对于传统文化(仪式)的展现,从而进一步对其进行有力的控诉,展现着传统文化对现代人性的扼杀。
2、色彩的喜好与运用
从《红高粱》、《大红灯笼高高挂》到最近的《金陵十三钗》,为了在主题的表达和人物的成功塑造,张艺谋更是在色彩的运用上下足了功夫。电影《我的父亲母亲》中黑白与彩色的“颠倒”运用,更是将影片的主旨予以阐释:表达了我的父亲与母亲之间那份真挚而唯美的爱情故事,肯定了纯真爱情的伟大。影片《英雄》更是通过红、蓝、白、绿、黑五种颜色的设定承担着影片的叙事功能,而也正如此使其在某种程度上受到电影人的批评,可是其票房却不降反升,由此缔造了当时中国电影届一个神话。2011年的《金陵十三钗》对色彩的运用更加登峰造极:将最刚毅的色彩给了战士;最朴实的色彩给了女学生;最斑斓、美丽、丰富的色彩给了秦淮风尘女子等等,这一切都足以看出,张艺谋导演对于色彩的喜欢与执着的追求。
3、电影《英雄》的意义:
2002年的电影《英雄》在我国的电影史上可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。其不仅仅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大制作,还是第一部商业的大片。其3000万美元的投资,召集了当时我国电影界的精英:导演张艺谋,摄影杜可风,音乐谭盾,武术指导程小东,演员李连杰、梁朝伟、甄子丹、张曼玉、章子怡、陈道明等等,采用了好莱坞的宣传营销策略,从而使得将其成为了一时的文化热点。并以2亿5千万的国内票房收入创造了当时我国电影票房上的神话。也正是由此开创了我国电影大制作、大投资的先河,从而刺激了我国电影的市场,并未接下来一系列的大制片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,于是接下来我开始了步入了大制片的时代:我国的电影人开始制作拍摄了《无极》、《十面埋伏》、《夜宴》、《功夫》、《满城尽带黄金甲》等等一些的话语大片。并且其在国内和国际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。同时,也正是《英雄》成功走入世界电影市场,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我国电影在世界电影市场的影响力。另一方面,也正是这些大制片的拍摄与制作,从新燃起了观众观看电影院的热情,开始逐渐的走入电影院,从而进一步激活了我国国内的电影市场。于是我们可以说,华语电影在困厄、徘徊许久之后,终于迎来新的“电影天地”。
所有图文、音视频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,除非无法确认,我们都会标明作者及出处,如有侵权烦请告知,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。谢谢。
返回艺考新闻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