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来到星干线艺考!

咨询热线:

400-0094-002

首页 > 艺考资讯 > 艺考攻略

编导必考的戏曲常识你知道的有多少?

文章来源:未知 2018-05-22 16:21:00

戏曲是编导考试中出现率很高的题,那么戏曲中有哪些常识是需要编导考生需要知道的呢?

汉代百戏和“角抵戏”

汉代,在民间出现了类似杂技演出的“百戏”,包括走索、吞火、幻术等,其中最具表演成分的是“角抵戏”。“角抵”本是摔跤的意思,“角抵戏”附带着故事情节,成为了一种娱乐演出。

南北朝时期的歌舞戏

南北朝时期,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“歌舞戏”,如《拔头》(钵头):讲述一胡人为虎所伤,其子翻山越岭寻虎报仇。演出时的面具多为痛苦哭泣状。

唐代的“参军戏”和说唱艺术

唐代出现了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“参军戏”,民间歌舞进入宫廷,得到了更大的发展,民间又出现了“俗讲”和“变文”等通俗说唱艺术。参军戏的形式是一方戏弄一方,其中扮演官吏的是被戏弄的对象,叫做“参军”(一种官职的名称),另一个执行戏弄任务的演员,叫做苍鹘。

金代出现了董解元的说唱诸宫调《西厢记》。“董西厢”是说唱艺术完全成熟的典型代表。

宋代的“杂剧”和南戏

宋代,城市商品长足发展,出现了很多市民娱乐场所—瓦舍和勾栏,“参军戏”进一步发展,出现了宋杂剧。因无剧本传世,无法详知其具体面貌。一般分为四段,有歌舞的作为引子的“艳段”;富于戏剧性的“正杂剧”两段;结尾是带有耍戏形式的“散段”。一般有四至五个角色,并已经有了比较自觉地扮演成分,有专家认为这时才真正成为了“戏曲”。

金在宋杂剧的基础上,北方出现了“金院本”,南方出现了“南戏”。元代,北方形成“北杂剧”,即元杂剧;南方“南戏”进一步成熟。

宋元南戏

宋元南戏,是12世纪30年代至14世纪60年代(即北宋末叶到元末明初),在中国南方流行的戏曲艺术。南戏,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(古称永嘉)一带的民间,因此也称“永嘉杂剧”。以体制庞大、曲词通俗质朴为特点,已初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。到元末明初,南戏形成了与杂剧不同的特点。比如,南戏不分“折”而分“出”,而“出”以人物上场下场为界限,它没有“楔子”,但有副末介绍剧情或说明创作意图。南戏打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局限,每个角色都可以唱。南戏多表现民间故事,如《张协状元》《小孙屠》《琵琶记》 四大南戏(《荆钗记》《白兔记》《拜月亭》《杀狗记》)

元杂剧

元杂剧是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戏曲样式。从此中国戏曲从简单到复杂,由零乱到严整,开始形成“四折一楔子”的完整的艺术形式,标志着中国戏曲的成熟。被清代的戏曲学者王国维称为“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”的“一代之文学”。元杂剧的四大悲剧是艺术,戏剧,指的是关汉卿的《窦娥冤》、马致远的《汉宫秋》、白朴的《梧桐雨》以及纪君祥的《赵氏孤儿》。

返回艺考攻略列表

分享到:

联系我们

客服人员将竭诚为您服务!

咨询热线

400-0094-002

免费咨询电话

400-0094-002

地址: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宏福大厦1603
培训地址:中央戏剧学院昌平校区北300米

星干线艺考官方微信 请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

星干线艺考店内纠纷和解员:王老师 电话:400-0094-002|

昌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北七家所投诉举报电话:010-89758919 | 营业执照

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